2024年-美国材料科学领袖奖
2023年-最佳科学家奖
2023 -美国材料科学领袖奖
2022年-最佳科学家奖
2019年-韦尔奇化学奖,罗伯特·a·韦尔奇基金会
2016 -材料研究学会Von Hippel奖
2013年,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院士
2012年,沃尔夫化学奖,沃尔夫基金会,表彰他在纳米化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,特别是在单晶半导体纳米线的合成、纳米线基本物理性质的表征及其在电子学、光子学和纳米医学方面的应用。
2009 -美国化学会会员
2008 -材料研究学会会员
2004 -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
2002 -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
2002年,获材料研究学会“纳米线和纳米管材料的可控合成”MRS奖。
1996 -美国科学促进会(AAAS)会员
1995年,因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、氮化碳和高温超导体的合成和表征方面的创新贡献,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奖
1992 -美国化学学会(ACS)纯化学奖
1990 -阿尔弗雷德·p·斯隆基金会会员
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
他最出名的是什么?
他最著名的研究领域是:
量子力学
电子
半导体
Charles M. Lieber专注于纳米技术,纳米线,光电子学,碳纳米管和纳米电子学。他的研究涉及二极管和电子以及纳米技术等领域。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光子学、硅、场效应晶体管、晶体管和半导体。
他的研究着眼于半导体与掺杂等领域之间的关系,以及它们如何与化学问题交叉。他的光电子学研究融合了金属有机气相外延、晶体管阵列、核心和激光等主题。他的碳纳米管研究整合了其他学科的关注,如电测量和凝聚态物理、态密度。
他被引用最多的作品包括:
用于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生物和化学物种的纳米线纳米传感器(引用4988次)
纳米束力学:纳米棒和纳米管的弹性、强度和韧性(4025引文)
一种激光烧蚀合成晶体半导体纳米线的方法(引用3899次)
到目前为止,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主要主题是什么?
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技术、纳米线、光电子学、碳纳米管和凝聚态物理。Charles M. Lieber在他的纳米技术研究中考察的各个领域包括晶体管和电子学。他的纳米线研究结合了广泛学科的主题,如硅,场效应晶体管,异质结,半导体和量子点。
他的半导体研究是多学科的,依赖于二极管和掺杂。他的生物学研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,包括激光和光学。他的碳纳米管研究是多学科的,结合了分子物理学和拉曼光谱的元素。
他最常发表的领域是:
纳米技术(48.54%)
纳米线(40.79%)
光电(18.59%)
他最近的作品(2012-2021年)的亮点是什么?
纳米技术(48.54%)
纳米线(40.79%)
半导体(13.25%)
在最近的论文中,他专注于以下研究领域:
Charles M. Lieber主要研究纳米技术,纳米线,半导体,纳米尺度和电子学。他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场效应晶体管、晶体管和纳米等领域。他的纳米线研究属于光电子学范畴。
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光子学、纳米结构、生物传感器、金属和太阳能。他的纳米尺度研究包括电子电路、聚合物、外壳、沉积和纳米材料等主题。他在电子领域的工作涉及诸如与电气工程等领域相关的接口等主题。
2012年至2021年间,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是:
注射器注射电子产品(引用333次)
混合超导体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自旋分辨Andreev能级和宇称交叉(引用324次)
一种用于高排列纳米线大规模组装的纳米级梳理技术(214次引用)
在他最近的研究中,被引用最多的论文集中在:
量子力学
电子
半导体
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技术、纳米线、晶体管、纳米电子学和神经科学。他的纳米技术研究本质上是跨学科的,从场效应晶体管、电生理学和纳米学中汲取知识。他的纳米线研究属于光电子学的范畴。
他的光电子学研究结合了纳米和光学的元素。他的晶体管研究包括硅纳米线和信号元件。除了纳米电子学之外,该研究还包括光电流、电气测量、智能材料和光刻等学科。
这个概述是由一个机器学习系统生成的,该系统分析了这位科学家的工作。如果您有任何反馈,您可以在这里与我们联系。
用于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生物和化学物种的纳米线纳米传感器
崔毅;魏青桥;Park Hongkun;科学(2001)
纳米束力学:纳米棒和纳米管的弹性、强度和韧性
Eric W. Wong;Paul E. Sheehan;Charles M. Lieber。科学(1997)
一种用于合成晶体半导体纳米线的激光烧蚀方法
Alfredo M. Morales;Charles M. Lieber。科学(1998)
一维化学与物理:纳米线与纳米管的合成与性能
胡江涛;泰瑞王奥多姆;查尔斯M.利伯。化学研究报告(1999)
使用硅纳米线构建块组装的功能纳米级电子器件。
Charles M. Lieber。科学(2001)
单壁碳纳米管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性质
泰瑞·王,奥多姆,黄金林,菲利普·金,查尔斯·利伯。自然(1998)
纳米光子学和电子学中纳米线超晶格结构的生长。
Mark S. Gudiksen, Lincoln J. Lauhon,王建芳,David C. Smith。自然(2002)
同轴硅纳米线作为太阳能电池和纳米电子电源
田伯之;郑晓琳;Thomas J. Kempa;自然(2007)
磷化铟纳米线作为纳米级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构件
段祥峰;黄宇;崔毅;自然(2001)
纳米线传感器阵列对癌症标志物的多路电检测。
郑庚峰;费尔南多·帕托尔斯基;崔毅;自然-生物科技(2005)